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商业模式与战略的东西,感觉有点多了,特别是马总的视频。他说:
我之前在公司内部讨论战略的时候,一些MBA毕业的人老是说,我们的这个战略不对啊,这个方法不对啊,不可复制,不可规模化、不可复制化。
我个人觉得,战略,是不可以被复制的。任何可以被复制的都是复制品,不是工艺品。
为了公司的长久发展、和某种规范的必要性,我们总是复制——小到一个部门,大到一个公司的顶层。然而问题是如果我们想要打造独一无二的公司,光有这些复制就够了吗?显然不是。复制分为战略上的战术上的,战术上的很容易复制。不能复制的就是战略。到底哪些不能复制?
发言前的基本假设
所有的战略都在解决三个问题:我们给顾客什么、业务上该如何取舍、如何让员工陪到最后。核心是第三条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阿里、链家(贝壳),能有今天,究其本质来说,都是有人才积累。一城一池根本不重要,链家要做贝壳网,瞬间抽走了近200个城市总,但是人家有后备军啊,所以你看到今天链家和贝壳都没事儿。现在我们仍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各地本土的房产经纪公司,在当地已经存在至少10年,甚至很多小公司、小品牌存在的时间不亚于链家。他们都很强,谁进去都没用,我们做了充足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,一致认为,即使是北京最强的经纪公司进去,也依然无法撼动他们。你也需要时间,花上3-5年,才有可能与之比肩。
我们经常会听到HR说行业月度平均人员流失率是8%,但这个数据在房产经纪领域就太恐怖了。8%意味着什么?一线城市的房产经纪公司,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每年招多少走多少,年度流失率是在45%左右。一个3000人的公司,8%的离职率就是240人,一年呢?2880,一个公司没了。一线城市,好的公司能控制在4%左右,这就意味着,一年之后,你累积了1440人,想发展?留好这1440人,等着他们成长,长成店长,你就成功了。
销售员,本质上是在做人的工作,面对的都是人性问题。这玩艺从根本上来说,他就不是快速复制的事儿。你只能选一些具有销售素质的人,放到这个行业里,让他一单一单的去跑,去试,只要他不放弃就有戏。销售行业就是个有点沟通天赋,你不放弃,有积累就有收获。而我们的房产经纪,就恰恰是这样一个人力密集型的销售行业。所以优秀的公司到后面,会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有一批不离不弃的人才,即公司能留住人跟着公司很长时间!今天我们发现不同的优秀公司都有不同的方式做到这一点,这恰恰成为了公司的核心能力。可复制的部分,只能从这个大维度上去做补充,比如我补技术、补渠道。
总之。房产经纪是时间的生意,想偷懒的公司,已经死绝了一批。如果还有公司想偷懒,就是在变相等死。
如何让员工陪到最后?
主观的表达一下,我们谈房产经纪的可复制与不可复制,到这里变成了这样一个问题:你有什么不可复制的方法能让员工陪你到最后(成功)。
如果从最佳实践的案例整理上回答这个问题,基本上有两种阵营:
(一)世外桃源型:
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环境,吸引并留住员工。所有的事,依赖员工来完成。
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?
世外桃源创立的初衷
所有打工的兄弟,想想这奋斗的一生,在职场中到底要什么?【先自行想5分钟】
虽然你可以用一个足够概括的答案来回答——钱,但是分解一下,无外乎以下的东西:
1、有不错的收入能匹配相应人生阶段的消费能力
2、收入还能增长,而且要匹配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
3、某一种级别上有变化,比如职位等级,比如可以变成一个人人都尊重的“专家”
4、能力可以蹭蹭长
5、被认可,属于自我实现的部分,比如我想成为一个顶级EXCEL高手,那至少80%的人都得这么认为
6、职场关系相对比较融洽,在里面得心应手。任何人都尊重我,即使是比我高几十级的领导,也不能在我面前NB轰轰
7、这个公司,除了赚钱,还是有灵魂可以指引我的,是精神原乡(这个比较高级了,如果你把公司当赚钱工具,是不长久的),这意味着我可以在这个组织里贡献精神层面的东西,比如被员工尊为领路人,多NB
真不巧,大多数公司到第2条就已经GG了。也有这6条都能满足的,然而这6条都满足后,也不见得你能成功。因为123连在一起,现在大多数HR公司都可以设计出来,无外乎是怎么分钱的事儿。4可以通过培训,567通过高管的内部塑造也能实现。然而,这7条之间是互相冲突的。
打个比方来说,你的123设计完,销售队伍应该是嗷嗷叫的,直奔着业绩去的(如果不是这样,就是在做慈善了)。那就有意思了,销售员的技巧是很厉害的,基本上就是冲着人性去了。而你的567呢,一定是在宣扬“正能量”、“诚信”,价值观第一嘛,你怎么处理123跟567之间的关系呢?你这个故事怎么圆?几千双眼睛盯着你,等着你的解释。解释不好,员工心里门儿清。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公司,你还只能先盯着业绩。这简直是对核心团队的灵魂拷问。
再打个比方来说,你的123设计完,如果公司想要发展,还得预留出来相对充足的利润空间吧,二十三十的。那么好了,你拿多了,员工就拿少了。你杂弄?你拿什么自信来说服员工还得跟着你干?
再打个比方,你可以通过培训来让员工成长。但大多数经纪人,他的水平还做不到坐教室里去听课的形式来成长,但你的培训恰恰是在教室里弄的。现在的从业者,已经不是通过打骂成长了,人家一不高兴就走了,你还只能整合他。你培训完了,回去之后打陌拜电话拒接率100%,或者被骂了一句;或者跟爱人吵架了,或者孩子上学没有名额;或者因为考核完成不好被店长教育……1个经纪人有无数的事情可以消耗一天,你拿什么来管理你培训后的执行力?想搞执行监督的标准化是吧?恕我直言,干的好的店长,都不是培训出来的……执行监督对于执行层,就是个耗时耗力事倍功半的事儿。那如何干培训才是最有效的?
可列举的问题有很多。在这里我并不想公布答案,但我想说的是,我所列举过的案例里,基本上都完美地处理了以上问题。核心就是:领路人的文化塑造能力(简述为会忽悠、会圆故事),而且员工的成长一定配合实际成功案例(注意:不是案例库的事儿)。
为什么说这是世外桃源型呢?这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地方,相对封闭,但可以给你一切。世外桃园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,它相当于是独孤九剑,却走偏锋,只适合于哲学家,或者在前期调不太规范的阶段,作为过渡。
世外桃园复制速度相对缓慢,关键看培养人才的速度。你的规模直接跟你的速度有关系。转换一下,你有能力让更少的人走,让大家的成长速度更快,你的复制速度就越快。
(二) 平台型
降低对人的要求,把核心能力汇聚在平台上。事业由平台和员工一起完成。
这是极致的标准。
我们把业务拆解成环节,“业务流程梳理”中的三级流程拆解——拿房产经纪来说,客户服务可以拆解成200个节点,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,哪些必须依赖于人完成,哪些不用。不用依赖人完成的部分,交给机器-用技术解决。
平台型是管理思维结合技术的终极产物。从平台的思维来了解事物,对于房产经纪来说,不管是客户还是房源,都是这个流程:渠道(入口)——转化——成交——后续服务。这个行业成熟的管理者,诊断问题也基本上是这个流程,如果基础资源量不够,首先想渠道是不是有问题;如果基础资源量够,那就是转化;在成交步骤上,只要是贴业务基本上都能管好;后续服务做好,意味着还有后续的机会。在世外桃园型的企业里,所有的环节都是由人完成的,依赖于文化的穿透来做执行。然而平台型的公司却是这样:
业务流程 | 平台型 |
---|---|
渠道(入口) | 公司本身就在打造一个渠道,目标是成为入口,牢牢把握住“生意的源头” |
转化 | 数据化管理与跟进,积分制绑定个人成长 |
成交 | 指标管理“市占率管理”,核心管理干部的KPI |
后续服务 | 打造一个可循环的生意体系,如装修、金融、培训,“阿米巴”的模式经营 |
即:平台本身是要做一件“确定性”的生意。入口和整个服务生态链已经具备吸引顾客的能力,人的角色固然重要,但只是要转化和核心指标管理上的执行角色。通过平台型的打造,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数据积累、管理模式,已经产生了增殖。人服务的个性化只体现在三级流程中的业务节点里。
平台型的关键不在于有很多的钱把技术产品做出来,而是把现有的业务动作和管理流程标准化。也即,至少得先有标准的动作。这同样也是时间的生意。拿链家为例,两千年开始成立链家,2008年开做系统化的做标准化,13年成型有了链家网,17年才有贝壳。走了近17年,标准化做了也有将近5年。
上述描述可以简化为,平台型公司,需要5-10年的积淀,把业务形成标准化模式,然后再用5-10年做成平台。